doknoknok

Vol.3 : 舊物嘅第二人生

對於舊物,最好嘅保存方法,相信一定係原汁原味,以原來嘅形態繼續使用,延續佢地嘅使命。呢一點,相信大部份舊物愛好者都會認同。但如果舊物嘅狀況唔適合日常使用呢?倒底應該原汁原味,收藏喺展櫃之中?定抑或是作適度嘅翻新改裝,令佢合乎日常使用需要呢?對於店主而言,一定係後者。 有一啲舊物係大環境令到佢冇辦法使用,例如即將會上架嘅70年代Space Age電視機咁,最好當然係用顯像管螢幕,可惜嘅係原裝螢幕已經老化,更大獲嘅係香港已經唔再支援Analogue廣播,換LCD螢幕改睇Netflix似乎無可避免。 又例如早前介紹過嘅,同樣係Space Age設計嘅壁燈,原本嘅掛牆螺絲已經生銹到一碰即碎,根本冇辦法掛到上牆,咁就唯有改成座枱燈,換上LED燈泡,用上USB電源,更方便使用。將原本要收喺櫃入面嘅舊物,變成一件件每日為你服務嘅家品,感覺非常良好!
Mobile image

Vol.2 : 60 70年代普普風家電熱潮

上回講到80年代推出的Sony My First Sony系列成功以鮮艷色彩打破音響產品黑白灰的冷冰及男性向形象,但其實以鮮艷色彩設計的家電用品早於60 70年代已慢慢侵佔家電市場。 先講一下歷史背景,1957年蘇聯率先發射人類歷史上首顆人造衛星「 史普尼克1號」,翌年,美國亦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到太空,正式展開了20多年的太空競賽。太空競賽亦在地球帶起了一股太空熱潮,設計師們紛紛把他們對太空時代的想像投射到產品設計當中,使60 70年代的生活用品以至是家電的造型的偏向科幻。當時的家電流行以圓潤時條及古怪造型作設計,更流行簡約元素以特顯出與舊時代的不同。 1960年初,美國著名藝術家Andy Warhol認為藝術與金錢掛勾,因此應該要把藝術作品商業化。他的著名作品中,有一幅不斷複製家喻戶曉的金寶湯圖案,就表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一階段。而Andy Warhol所帶動的普普藝術(POP Art)除了商業化外,大擔地以高亮度的藍、黃、紅、綠等色彩作主調,亦衝擊了大眾的視覺,一下子令60 70年代充滿著各種鮮艷的色彩。
Mobile image

Vol.1 : My First Sony – Like a Toy but Not a Toy

1988年Sony推出咗 My First Sony 系列產品,由時鐘,收音機,卡式機,到後期嘅CD機。一律以紅、黃、藍、綠、白等幾種鮮艷顏色,打破一貫音響產品黑白灰為主嘅男士主導形象。My First Sony系列把音響產品由爸爸的音響櫃帶到小朋友嘅玩具箱。 My First Sony 系列嘅外形雖然好似玩具,膠感十足。但聲音品質卻不但比得上其他Sony Walkman,唔少形號更加具備不同的功能,例如電子鼓、動物聲、錄音咪等。所以My First Sony系列正如文章標題所講,「Like a Toy but Not a Toy」。 My First Sony 系列嘅成功更加影響咗其他品牌如Sanyo, National等更積極打開兒童向市場,好似Sanyo就Sanyo Robo系列迎戰。Sanyo Robo系列以萬能俠造型作藍本,機身除了運用鮮艷色彩外,更大膽地用上方方正正的立方體造型,與可愛的My First Sony系列相映成趣。
Mobile image